新农人抢抓农时机械化水稻育苗助力乡村振兴
四月,正是水稻育苗的关键时期。正当农田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时,辽阳市太子河区的绿道种植家庭农场却异常忙碌。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里,农场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浓浓的农业气息。
农场的负责人刘洪刚是一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,曾经在鞍钢从事管理工作,近日,随着农时的到来,他毅然决定返回故乡,投身于农业事业。在他的带领下,农场现已发展成为沙岭功能稻米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记者随刘洪刚走进育苗基地,耳边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和工人们的笑声,感受到了一种充实满溢的气氛。
在这里,记者见证了一台大型筛土机正在高速运转。铲车司机熟练地操作着铲车,将粗土精准送入机器中,经过旋转筛选,杂质被分离,细如粉末的泥土顺着传送带流淌而出,成为育秧的优质土壤。这种机械化操作相较于传统人工筛土,不仅提升了效率,更为秧苗的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。一名工人向记者介绍:“现在是抢时间的时候,早一天出苗就多一成丰收把握。”
与此同时,育苗机也是一个吸睛的亮点。机器的精准度和高效性让育苗工作变得更轻松,每小时可完成1080盘秧苗的播种。工人们在忙碌中有说有笑,现场一片和谐的景象,仿佛毫不受累。“我们已雇了30多名周边村民,大家能一起工作,过上更好的生活。”刘洪刚自豪地说道。在这个繁忙的春季,农场的生机与活力让人倍感振奋。
当记者走进大棚时,工人们同样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工作。每个大棚都有着分工明确的团队,默契配合,充满了生活的气息。一位年轻的女工正在低下身子摆放秧苗盘,阳光照射下,满脸的汗水流淌着,但她的笑容却让人动容。“我以前在家无所事事,现在每天到农场工作,能够赚到钱,更让我感到充实!”一旁的村民也分享着他的喜悦。
刘洪刚在农场细致入微地管理着每一个环节,他的鞋子沾满了春泥,这不仅是泥土,更是他对家乡农业深沉的热爱。他和记者说:“未来我们会促进扩大种植规模,引入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,提升产量和品质。”看出来,刘洪刚的梦想不止于规模的扩大,他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,能够带动周边的村民同样享受到更多的经济收益。
“我返乡创业已经十年了,见证了农业技术的快速的提升。”刘洪刚说,曾经的农业靠人工,现在转变为机械化生产,见证了父辈们的辛勤与不易,更加珍惜每一粒粮食。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粮食的种植过程,认识到农业背后的艰辛。
截至目前,农场已经自营水田800亩、旱田200亩,光是今年的育苗计划就达到了4万余盘,准备在未来的土地上播种1800余亩的稻米。无论是农机的运用,还是科技的引入,刘洪刚的农场都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。春耕在即,农场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,大家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新一轮的丰收期到来。
通过这样的努力与创新,刘洪刚的农场不仅在为自己,也在为周围的乡村带来新的希望和改变。每一个奋发向上的新农人,都是农业崛起和乡村复兴的见证者,更是亲历者。希望在不久的将来,更多的新农人能够在这片土地上,书写他们的农业梦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